作为现代都市必不可少的建筑元素,摩天大楼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。芝加哥是摩天大楼的诞生地,更是其技术、美学和哲学演进的孵化器。从钢铁骨架到玻璃幕墙,从功能主义到可持续设计,芝加哥始终站在高层建筑的前沿。它的天际线是一部混凝土与钢铁书写的创新史诗。
本文回顾芝加哥部分“纸上摩天楼”,它们虽未建成,但每一座都挑战着超高层设计的极限。
芝加哥螺旋塔
芝加哥螺旋塔曾是20世纪末最具野心的超高层建筑方案之一。大楼由西班牙建筑大师圣地亚哥·卡拉特拉瓦设计,总建筑面积达278,700平方米,高610米,由150层住宅公寓组成。
大楼每层相对于下层扭转2.4度,依次叠加至150层,完成整体360度的旋转。但在2008年因着金融危机的影响,该建设计划被叫停,现已改为由SOM设计的两座最高为274米的“芝加哥之窗”。
华尔道夫酒店及公寓大楼
原计划建于北公园大道、毗邻斯特里特维尔河畔的华尔道夫酒店,设计高度386米,共107层,规划325间客房。DeStefano & Partners设计的塔楼以扭转切面造型为特色,类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。项目因2008年经济危机夭折,最终该地块建成了高仅180米的Loews酒店大厦。
米格林-贝特勒天空塔
规划于芝加哥麦迪逊西街201号的“天空塔”,是一座设计高度达609米、共125层的办公综合楼,由建筑大师西萨·佩里于1988年设计。
该塔方形底座通过间歇性退台螺旋式上升,形成细长的锥形轮廓,最终收束为高耸尖顶。其整体体量虽呼应克莱斯勒大厦等经典摩天楼,但立面采用现代感玻璃幕墙。项目原计划1993年完工,后因海湾战争等因素被彻底放弃。
南迪尔伯恩街7号
南迪尔伯恩街7号摩天大楼高610米(含132米高天线),地上共112层,由前SOM合伙人、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的设计者Adrian Smith设计。
塔楼构思独特:圆角矩形玻璃幕墙体块,创新性地运用斜拉索与多层桁架组合结构,将外围柱网与中央核心筒紧密连接。该项目虽于1999年获芝加哥市议会批准,但因欧美房地产公司融资困难引发连锁反应,最终搁浅。其原址现为南迪尔伯恩一号大厦。
Waterview 大厦
位于芝加哥西瓦克大道111号的One Eleven大厦(原Waterview大厦),由Teng and Associates设计,建筑高319米,共89层,外立面采用玻璃、花岗岩与铝板,其独特的皇冠顶部造型使其成为芝加哥地标之一。
该楼于2005年动工,但2008年因金融危机导致搁置。2012年项目重启并彻底重新设计,最终以“One Eleven”之名取代原方案落成。
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